技工院校150多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发展,技工院校形成了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的鲜明的办学特色。各级各类技工院校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使命,始终服务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局,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担当重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国内研究者普遍认为,技工学校发轫于近代洋务运动时期,以1868年福建船政学堂培养技工的“艺圃”诞生为标志。战争时期,培黎技工学校、东北解放区民主政府的中长铁路大连机车青年工人技术学校、铁道部哈尔滨技工学校等一批技工学校,为新中国技工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技工学校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技工教育的办学特色
回首技工院校150多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发展,技工院校形成了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的鲜明的办学特色。
服务产业经济,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的办学定位。技工院校始终服务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以培养企业一线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为己任。从管理体制上看,技工学校发端于企业办学、实业家办学,无论民国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技工教育,都是由产业部门或是劳动部门管理,主要出发点也是着眼于能够使技工培养与产业经济更加密切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面向实体经济,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培养技工的传统优势。“一五”期间,技工学校主要围绕156个工业项目设立,为工业发展培养技工,由此形成了服务于制造业的办学传统。长期以来,技工院校的结构布局、专业设置都以第二产业为主,经过几十年的传承和积淀,在师资队伍、生产实习条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建立起明显优势。近年来,技工院校依然坚持为“中国制造”培养技能人才的办学特色,适应传统制造向数字制造、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要求,为我国先进制造业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
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的基本办学制度,多年来,逐步探索形成了“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并写入国务院有关文件。“校企双制”的核心,就是“八个共同”:校企双方共同招生招工、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开发、共组师资队伍、共创培养模式、共建实习基地、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从而把校企合作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技能提升为目标的培养方向。技工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但非学科教育,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以能够适应岗位需求,促进学生直接就业为导向。按照职业技能水平而非学历层次规定学校的办学层次,根据职业能力和水平设置专业课程体系,采取适合技能提升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以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作为学校办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标准。因此,学生的高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始终是技工院校屹立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学制培养与职业培训并重的办学特色。技工院校是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重要载体,是承担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竞赛集训、公共实训、就业服务等工作的综合性培训基地。技工院校普遍重视职业培训,按照各级人社部门的部署要求,积极参与就业再就业培训、开展技能扶贫,配合企业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和技能研修,培训人数常年高于学制培养,为就业工作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
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统领的职业素养培养。技工院校培养一线技工的办学定位,技工院校学生多来自普通劳动者家庭的生源特点,以及技工院校实践本位、工学一体、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培养方法,都有利于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怀,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和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已经融入技工院校精神、制度、行为等各个文化层面,逐步形成特色文化。
技工教育的突出贡献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特色来看,技工院校始终是我国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各类技工院校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使命,始终服务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局,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担当重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技术工人学制培养的主渠道作用。技工学校从开始创建就以技术工人培养为目标。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技工学校是唯一以技术工人培养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培训机构,成为我国学制培养技工的主渠道。70年来,技工院校始终坚持为企业培养合格技工的办学定位不动摇,培养出难以计数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从事企业一线生产劳动,是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一线技术工人的重要来源。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具有较高的生产技能和职业素养,经过岗位生产实践的锻炼,多数都成为生产一线的高级技工、技师,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中坚力量。
高技能人才和技能领军人才培养的骨干作用。技工院校秉持高端引领的理念,始终站在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最高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技工学校进行高级技工学制培养的探索,90年代初,高级技工学校设立,成为我国唯一能够培养高级技工的教育培训机构。进入新世纪后,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快速发展,在高级技工培养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成为高级技工学制培养的重要依托。高级工以上年培养规模已达30万人,在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中,技工院校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技能提升和研修,着力打造大国工匠、技能领军人才。
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引领作用。技工院校非学科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向,具有同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多年来,始终重视生产实习教学,坚持实践本位,动手能力培养,半工半读、工学一体,注重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培养人才,形成了技工院校的传统优势,并为各类职业教育所借鉴。在长期发展历程中,技工院校与时俱进,遵循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不断贴近企业需求,开拓创新,引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近年来,技工院校适应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形势,探索实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将教育、就业制度与企业生产、用人制度有机结合,学校学习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相互融合,形成校中有企、企中有校、校企共育、工学一体的办学制度和培养模式。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服务作用。技工院校是承担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竞赛集训、公共实训、就业服务等工作的综合性培训基地,全方位、多功能服务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学制培养,为企业培养输送合格青年技工;另一方面,配合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职工培训,通过设立弹性学制等形式,满足在职人员通过技工教育获得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的需求。承担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职工转业转岗培训。开设技师研修班,开展技能大师交流研讨。同时,技工院校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开发,组织开发培训包和培训课程,已开发汽车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等12个职业的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职业技术等级评价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技工院校普遍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为各类劳动者提供技能鉴定和技能评价,在技能人才评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70年,也是技工院校蓬勃发展并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70年。技工教育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技工院校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改革创新、不断锐意进取,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青年技能人才大军,推动我国从农民工大国向技工大国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