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与保护技术专业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的文物保护修复、考古探掘技术、考古绘图等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文物保护材料的合成、分析、文物修复等实际技能,能在考古、博物馆、文物管理机构从事文物保护与技术人才为目标。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是一个文理交叉、理工渗透,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的新兴边缘学科。主要培养既掌握数理化和历史、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识,又掌握文物材质分析、文物修复技能,能在博物馆、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机构从事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开设课程
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史、国史概要、考古学概论、体质人类学、博物馆学概论、文物保护学基础、文物保护法、基础化学、文物保护学基础、预防性文物保护、文物保护修复理念、有机质文物 保护、无机质文物保护、文物保护与分析技术、文物保护修复测训课等。
考古学基础、考古探掘基础、考古勘探基础、考古调查基础、田野考古操作规程、体质人类学、动物标本鉴定基础、考古摄影、考古测绘、田野考古报告整理等。
素描、色彩、考古摄影、文物摄影、制图学、遗物绘图、遗迹绘图、照片及考古用图编辑与处理、线图编辑与编排、数字正交摄影与考古绘图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文物管理部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档案馆和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古建维修等专业机构,从事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书画鉴定、书画装裱、文物部门管理等工作。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可到文化、文物、博物、环保、建设、公安、海关、旅游及科研、高校等部门,从事教育、科研、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
据国家文物局调查显示,全国文物系统3000多万件馆藏文物中,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而我国真正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员,全国也不过2000人,许多博物馆里几乎没有专业文物修复人员。补齐文物修复人才缺口实为文物保护工作之急。
耗时高、回报率低,也是时下我国文物修复人才严重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弥补文物修复人才缺口,既需要推动行业由冷转热,走进公众视野,又不能仅仅止于热热闹闹,它还需要一种“十年磨一剑”的人才培养耐心。
上世纪60年代,在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的支持下,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正式成立,文物修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更成就了郑竹友、金仲鱼、金禹民等一代文物修复名家。但面对当下文物修复现状,这种传统手工技艺的师徒模式再难填补巨大的人才漏洞,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妙手回春”也难以应对数以百万计亟须修复的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