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德国的职业教育发达,早有所闻。过去,我们接触过一些德国的机械设备,一致认为结构合理,加工精密,外观讲究,性能优异,知道这是他们重视职业培训、员工持证上岗,人人关心质量的结果。这次我们接触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产品,使我们加深了这一认识,比如他们生产的小刀,品种有单开的多开的,功能有一种或多种的;眼镜的镜片、相机镜头、放大镜、显微镜、玻璃器皿乃至各种水晶工艺品,型式各异,档次有高有低,而质量都是上乘的。而我国产品虽然使用了同等数量的原材料和类似的加工工艺,但产品的售价,却往往要比他们低数倍甚至几十倍,产品往往只能在地摊或普通商店销售,他们的产品却能在专卖商店里大显威风。造成这种明显的差异的原因,除了两国科技发达的程度不同之外,主要在于员工素质的差别,他们是十分重视职业培训和对用户负责的教育。
由此类推,德国的奔驰汽车、西门子电器以及与我省合作、合资的雪年公司、林德公司、京纳公司的产品质量之所以驰名世界的秘诀也在于此。这次实地参观之后,我们时农民也要持证上岗这个原理,确实加深了认识,原来,他们的农民使用的主要农具,早已不是锄头、钉耙,而是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耕作、施肥、除虫、灌溉、采收也已采用一整套科学的办法,多数不是靠一般的手工操作了;各种养殖业、种植业也按照先进的种养方式来完成了。凡此种种,确实都需要有不论在观念上、生产操作上、加工成品上都要由训练有素的、懂得科学知识的、会实际操作应用的人来实现,而未经培训的人确实难以胜任。在德国,不论担任那一种工作,完成那一种任务,"资格"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资格",绝大多数是靠职业教育来实现的。普通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他们更重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成人教育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资格",决不是单纯的一种学历文凭或证书,除一般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要懂得操作应用,有动手能力。因此,在德国不论是第一、还是第二、第三产业,各行各业都强调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而且他们也确实尝到了强调、重视职业教育的甜头。难怪他们把职业教育比喻为"经济腾飞的翅膀"、"经济发展的柱石",甚至是"民族存亡的基础"。
欧洲各国,都在摹仿和借鉴德国重视职业教育的经验,尽管国情各异,模式不同,但在主要方面是共同的,即都在强调和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法国和荷兰都有同样的感觉。
二、用法律来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贯彻
我们重点考察了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法治情况。据了解,两德统一后,仍实行原西德的教育制度。德国对教育的管理、监督、组织实施,主要采用立法的形式来保证。他们坚持依法治教,颁布了许多职教法规,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互相衔接、便于操作的法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德国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它包括时职前和职后培训(继续培训和转业培训);对培训企业和受培训者的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培训机构与人员资格的规定;对实施培训条例的监督和考试;对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研究的规定等。
《职业教育法》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之后该国又相继出台了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诸如《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余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此外,各部门、行业、地方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或实施办法,如由科教部、经济部等共同制定了《培训条例》,各州和有关行业也颁发了一些实施条例。因此,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等,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同时还设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学校和办学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政府一般不干预办学过程。对学校和办学单位做不了,做不好的工作,政府出面协调解决,贯彻了服务的宗旨。
三、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备,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大类。而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他们的学制一般是孩子三岁进幼儿园,六岁入小学,小学学制是四年,小学后实行第一次分流,多数学生一开始升入中学,就初步确定了今后就业升学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较明确,初中(五年制或六年制)毕业后的第二次分流,是根据不同职业的要求和学生及家长的意愿而定;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包括企业及其它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培训),必须以接受过较低层次的职前教育(培训)为基础,并应有一定的职业实践经验;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既可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长期从事相应的职业,也可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时间也可以灵活安排;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与普通教育之间,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形成了"H"型的结构网络,(两竖代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横表示相互沟通);职业教育是每个职工的终身教育,即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劳动就业部门既管理就业、失业救助,又管理培训工作;各行业协会、各同业公会、各州政府、各企业为实施《职业教育法》各司其职,中央政府实行宏观管理和协调组织工作。
"双元制"(也称双轨制)是德国实行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也是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双元制"是同时在两个地点,有两个施教主体,也就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中进行教学而得名的。学员一般每周在企业里接受3--4天的实践教育,在职业学校里接受1--2天的理论教育。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以专业理论来辅导和提高学员在企业中的实践培训成果,加深和补充普通教育的任务。
大约60%是专业课程。40%是普通教育课程。从以上模式可以看出,企业的技能培训是"双元制"的主体,职业学校的教育是服务于企业培训的。"双元制"的作用是给学生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是打基础性质的。将来他们无论从事那一个层次的职业,都必须以经过"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为必要条件。
"双元制"是由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学校、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组织实施的三重负责制。据悉,德国约有7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中的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同时进入各类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这种相互交叉、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为职业教育的实施和完成提供了保证,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有动手能力的生产和管理人员。
德国的教育体系,既使绝大部分学龄儿童及青少年能接受到至少一项职业教育训练,直接掌握一门技术,被企业雇用,同时又能提供有忠于继续深造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这种教育体系的特点是纵向可以逐步发展、横向彼此联系沟通。
四、企业培训
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的作用,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而他们的企业培训,则又分为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据有关资料介绍,企业内培训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工业教学车间培训,这是企业内培训中质量最高的培训,多数在主要或大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分离。二是非系统的工业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密切,大都在生产车间中进行。三是传统的手工艺培训,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最密切,教学全在生产现场进行。四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系统培训,通常由大企业或行政机关负责,其主要特征是把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或行政机关的实践培训联系起来;增加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五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非系统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和办公室进行,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实地操作来学习。
跨企业培训是由若干个企业联合起来进行培训,也有一些地方当局参加的,一些职业学校的教学车间也用于跨企业的培训。跨企业培训在各职业领域中的分布很广,而且占有一定的比重。
在具体的培训方式上,各企业都结合自身的实际作出选择,决定采用何种方式。
五、强调教学质量
德国强调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下列四个方面。一是制订周密的教学(培训)
计划和教学大纲,二是强调学用结合,注意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三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四是让学员德、智、体会面发展,五是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学生在企业的职业技术培训,由企业作为义务来完成,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要签订合同,其内容包括时间安排,培训方法,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企业要保证培训质量,并付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费用,学生也要遵守制度和认真学习,合同由行会或同业公会监督执行,要实现以上要求,各个企业事先都要制订一套详细的教学计划成长学大纲,并按计划严格执行。尽管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同,但它们都是培养各种技术人才成生产工人的,而不是理论工作者或科研人员。技术人才和生产工人都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活动,因此必须具备实际的动手能力,在学用结合上下功夫。
德国对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建立了一套比较严格的制度。比如对教师的学历和资历;专职与位职的结合:教师本身的培训与进修:品德和技能的示范作用:严格的考核制度等方面,都作了精心的规定。与此同时,也十分注意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据介绍,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他们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主要特点。通过激烈的竞争。他们的职教师资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快捷的效率。德国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有的学校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50%)。至少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经过两次国家考试合格,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每周在课堂校课25小时左右,知识更新时间不少于4小时;两年试用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免交社会保险,年收入为5--10万马克。
办学规模大,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据介绍有一所拥有23oo名学生的电子能源学校,只有一名校长,一名副校长,3个半秘书,6个部门负责人,120名教师,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学校充分利用物化资源,高年级用过的教科书,学校以30--40%的价格收回,供低年级学生使用;学校的后勤工作与教学工作截然分开,完全社会化,由后勤服务公司管理。精打细算,节约开支,报刊个人订阅,固私打电话一律个人付款,交通车辆有偿使用,住房费用一律个人承担。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要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学校既注意对学生的技能和理论培训.也要求学生树立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保证今后生产的产品达到高质量,服务达到高水平,在社会上具有高信誉,企业具有高效益。为了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还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注意锻炼。
德国的职业教育,除了上面报到的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外,还发动社会力量(包括同业公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关心和支持办好职业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承担义务,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