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近日在京发布《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下称《报告》),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报告指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中国中职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促进中职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仍需改善。报告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数量、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自2010年以来持续缩减,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量差距日益扩大;高中阶段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比例则从五成左右下降到四成左右。
中国中等教育高级阶段教育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两部分组成,普通高中是以上大学为目标,而职高以职业教育为主,重点是培养不同行业所需的技工,毕业后通常即选择就业。在传统观念中,中学毕业后选择读普高继而上大学,才是比较理想的成长路径,只有考不上高中才会退而求其次选择职高。在很长一段时间,这种观念都颇有市场,社会对普通高中认可度相对较高,而职业高中因为直接对接就业市场,属于就业型教育,尽管在校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接近,仍然难免被边缘化,社会对其评价明显偏低。
当然,对两种教育的不同评价并非纯粹观念的影响,就业市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给出的反馈,都可验证上述评价的合理性。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大学生都是人才市场的香饽饽,读了大学往往意味着可以获得好的工作,继而拥有较为明确的人生预期,从就业以及后续的回报看,上大学的确是一笔不错的教育投资。但是,从1999年实施大学扩招之后,中国的大学生数量增长迅猛。进入21世纪,尤其是最近十年,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反观各类技工人才,则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与大学毕业生不太乐观的就业形势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既然人才市场出现了技工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为何职业教育并未迅速崛起,反而如报告所提及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自2010年以来持续缩减,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量差距日益扩大,部分地区甚至还出现招生难的现象?要解释这一现象,可能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从教育本身的特性看,它并非一个完全市场化的领域,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并不会很快反馈并影响教育格局,国家政策的导向、投入的多寡,可能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显然高等教育才是过去教育领域的投入重点,而职业教育受到重视则只是近几年才发生的事。
从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看,其存在的问题亦不容忽视,许多职业学校不但没有真正教给学生技术本领,反而急功近利,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输出给企业。在职业教育社会评价本来就不高的情况下,这类现象只会加剧外界的负面评价。如今部分地区出现招生难,这只能说明职业教育水平存在问题,起码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么务实。《报告》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其中提及的中职教育目前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中,就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职业教育自身有吸引力、社会观念发生变化、国家政策向职业教育倾斜,诸多因素加在一起发生作用,职业教育发展才能进入快车道。国务院近日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未来5-10年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提出不仅要继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还要将一些本科学校转向职业技术教育。这无疑是一种正确的思路,意味着将要重新构建职业教育格局。人才市场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迫切需要将它置于整个职业教育的框架来思考其发展问题。在国家政策向职业教育倾斜以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得到保障和加强,在此基础上,还必须理顺整个职业教育链条,中等职业教育今后如何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各自如何分工,都需要统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