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专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和家长们关注的热点。
本文以我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安排的工作实践和对一些用人单位的调研为依据,对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难点进行 初步分析,并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肤浅认识,希能抛砖引玉,以期找到从根本上解决“中专生就业难”的良策 。
中专生就业难,有社会的,客观方面的原因,更有中专生本身的,主观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即社会的,人才市场方面的原因。从各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分析,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机关、 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不可能补充大量的本科、专科和中专毕业生。这预示着今后人才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 烈。中专生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就业难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由于前些年对人才的吸收和储备,各用人单位对录用人才的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有趋于高学历 化的倾向。
其二,一些用人单位由于实行经济承包或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他们考试近期的经济效益多,考虑企业长 远发展的目标少,考虑现有人员的使用多,考虑人才组成的结构少,不愿意吸收和培养人才。
其三,和中专生基本属于同类档次的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毕业生数量剧增,择业面更宽,这些人员参与就 业竞争,亦给中专生的就业增加了难度。
其四,近几年来,各中专校抓住改革机遇,挖掘内部潜力,扩大招生名额,增幅相当可观,客观上也给中 专生的就业增添了压力。
当然,以上所讲述的客观上造成的中专生就业难点,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作具体分 析。
除客观方面的原因外,主观方面的原因更不可忽视,其实这才是中专生就业难的主要症结所在。
从常州市的情况看,中专生80%以上来自县以下农村,许多学生为了“农转非”,吃尽辛苦,好不容易弄 到一张进城的“准迁证”,就盼熬到四年毕业,留城坐机关,进大工厂,干舒服的工作,拿丰厚的工资,不愿 意返回乡镇工作。一些家长也希望孩子成龙成凤,留城进厂,以此作为家庭的“荣耀”。最近我们对380 名中 专生进行了一次择业观念的问卷调查,许多学生对择业的期望值过高,令人担扰,回答要求到事业单位工作的 有214人,占总数的56.4%, 希望到大中型企业工作的有87人,占总数的23%,而愿意到乡镇企业工作的只有 34人,不足总数的9%。从我校毕业生择业的情况看,问题也比较突出, 如去年主动到我校招聘人才的乡镇企 业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但计划录用的指标均未完成。泰州、扬州、南通的六家企业,没有在我校招到一名毕 业生。即使是城市的工作单位,有些学生也挑肥拣瘦。这些学生本身思想上存在的就业偏向,无疑是自己束缚 自己的手脚,给原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添阴影。
从各方面综合的情况看,许多中专毕业生对新旧就业体制的改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能适应人才市场 的形势,以及择业观不端正,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过大等等主观因素,正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如何妥善解决“中专生就业难”,我们认为关键是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要转变观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指 导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办学体制,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首先要考虑到市场经济对中级技术人才的 实际需要,明确规定人才培养目标,要把人才市场的竞争机制引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增强全校师生的竞争意 识,以此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当前出现的中专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们的思想观念、 教育教学与人才市场竞争不相适应的状况。在此,我们就解决“中专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供大 家研讨。
(一)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增强毕业生参与市场的竞 争能力。
中专校专业设置一定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切不可为适应学生及家长心理,一哄而上所谓的“热门”专 业,片面追求所谓专业的吸引力,从而违反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客观规律。在编制招生计划的时候,要 考虑到生源所在地四年后对中专人才的需求情况,在确定办学思路时,要注重加强本校骨干专业的建设,形成 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以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增强市场对本校毕业生的注意力。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专学校要培养受企事业单位欢迎的毕业生,就要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下功夫。各学校可以在教育学生认真完成中专学业的同时, 支持他们参加大专自学考试或在校中办校,举办第二学历、第二专业能力培训班,使学生提高知识层次,培养 多方面的动手能力,成为复合型的人才,从而增强他们在人才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在这方面我校已采取了一些 有益举措。在本专业以外,为学生开办第二专业,第二种能力的培训班、短训班;支持学生参加大专自学考试 ;与复旦大学联办函授站等,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竞争能力。目前参加营销、外贸英语、微机训练等七 种第二学历、第二能力培训班的学生,已超过在校生的半数以上。报名参加大专自学考试的学生达402人。可以 预料, 学生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能当干部也能当工人,就业的适应面就广,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能力就强 。
(二)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端正学生的就业思想。
中专教育是学生的完成教育,中专毕业后,学生即踏上社会,其心态是复杂的、多变的。尤其是学校外面 的世界既吸引着他们,也迷惑着他们。他们不知道毕业后的第一步——择业——这关系一生前途和命运的转折 点该如何跨,他们不甚了解人才市场的供需和竞争情况,他们也不十分明白哪里才是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和用 武之地。有许多同学坦率承认,为就业之事,思想斗争激烈,不知道如何抉择。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就业 教育,特别要强化毕业前的就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端正就业思想,迈好关系其一生的重要一步。
就业教育,要着重教育学生明确中专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中专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认清自我价值,既 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鹜远。就业教育,要引导学生在择业时注重专业对口,学以致用,面向基层,面向乡镇 ,乐意到条件差,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建功立业,乐意回家乡去为振兴家乡经济而施展才华。就业教育,要注意 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切忌生硬、教条,以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请有成就的校友或优秀企业家、先进工 作者以身说法,言传身教;也可以走出校门,到乡镇企业、明星企业参观,认清人才市场的供需情况和就业形 势,使他们懂得机遇和风险同步,困难与成就并存,要想成就大事业,有所作为,就要勇于到艰苦的第一线岗 位去拼搏和奋斗。
(三)成立指导就业的专门机构,加大指导就业的力度。
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学校就无法立足。所以,学校领导要把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列入首要议程,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意义的宣传,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中专人才市场就业竞争的压力,自觉地提高教育质 量,拓宽就业思路,做好就业指导。为此,学校可以成立专门或专兼职结合的毕业就业指导机构,从组织上加 大就业指导的力度。这个机构主要承担下述四项工作:一是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抓住就业教育不放,有步骤地向 学生宣传中专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学生摆正位置,能上能下,能干能工,克服学生对工作岗位期望值过高 的倾向,做好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思想准备;二是做好市场调研,及时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趋势,及时向学生 发布就业信息,提前进行就业指导;三是当好学校领导的参谋,随时提供人才供求信息,作为学校编制招生计 划、设置专业和进行专业教育、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依据;四是具体实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组织一切有利 于学生就业的活动,保持与企事业单位和人才市场的联系,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四)扩大视野,走向市场,向企业推荐人才。
中专生生源来自本省各市县,他们毕业后首要的选择应当是回家乡工作,为家乡的经济腾飞服务。一般来 说,学生的家乡是欢迎他们回去的。前些年,我校曾派员到苏北的许多市县作过毕业生调查。许多毕业生在家 乡大显身手,已成为各企业的骨干,如果各中专校走向市场,深入企业,用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来介绍本 校毕业生的特长和能力,是能够打开毕业生就业渠道的。
我校预测到人才市场的严峻态势,去年年初即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派人员到毕业生的原籍了解目前人才 需求情况,象工厂推销产品那样,推销学校的人才,主动向企业介绍本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长,甚至直接到 企事业“推销”毕业生,初签了人才供求协议书;二是在宁、锡、苏、常,有重点地进行信函调查,向三百多 家企业了解在该单位工作的历届毕业生的情况,了解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建议,从而扩大了学校的影 响。有些单位直接给学校来信,欢迎向他们继续推荐毕业生。这就打开了毕业生就业的大门,帮助许多毕业生 落实了合适的工作岗位。
(五)把用人单位请进校门,让学生面对面找“婆家”。
把用人单位代表请进校门,让他们直接考察和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增强用 人单位对学校及毕业生的信任感,是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困难的又一对策。
从1994年开始,我校尝试请有关用人单位派代表上门,直接到现场考察学校的教育情况,收到了明显效果 。去年,我校分两次请常州市和南京市的25家企事业单位的代表到学校召开供需洽谈会,人才见面会,沟通了 校方与用人方、人才与企业的感情,增强了相互的信任感。两次洽谈会,给85名毕业生找到了满意的“婆家” 。我们认为,请用人单位走进校门,亲自检验“产品”质量,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是解决中专生就业问 题的有效方式。
(六)动员学生提前联系单位,实行预分配制度。
毕业就业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学生和家长的事,应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提前 半年甚至一年,回家乡市县,到乡镇的用人单位直接“推销”自己,寻找适当的就业岗位,也是缓解毕业就业 难度、扩大就业渠道的明智之举。学生家庭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对人才市场的信息 了解得比学校快得多。动员学生提前跨入社会,了解人才市场的严峻形势,既可以促使学生增加机遇感、紧迫 感,接受现实的就业教育,又可以促进学生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将毕业设计与未来的工作任务结合, 抓紧时间,补充有关知识,更可以扩大择业范围,提前落实就业岗位,解除后顾之忧。从前年开始,我校试行 了这个办法,效果是比较好的。
例如,1995年1月,我校在放寒假前, 就提前对应届毕业生进行毕业教育,动员学生利用寒假,到家乡的 企事业单位寻找工作岗位,学校在寒假结束后,便根据学生的申报,实行预分配制度,把71名学生提前几个月 预分到他们联系好的有关单位去进行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七)筹建跨行业的企业顾问委员会,编制切实可行的招生计划,提前作好毕业就业规划。
为了拓宽就业渠道,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出路,应该在充分发挥中专职业教育的特色上挖潜力。要做 到这一点,有必要成立跨行业的企业顾问委员会(或董事会),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统筹协调育人与用人 的衔接问题,甚至可以把企业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跨企业的顾问委员会(或董事 会),由学校聘请与各专业对口的企业家组成,一可以直接参与学校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就业规划的研究 ;二可以跟踪征集往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和反馈意见;三可以研讨一段时期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和对人才 培养的综合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使学校教育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态势,克服盲目追寻“热门”专业 的倾向,实事求是地编制招生计划,确定和设置专业,并提前规划好学生就业蓝图,使学校培养的人才在入学 时就基本确定好就业去向。这种办法如果实施,将有利于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需要结合,有利于发挥中专职业 教育的特色,既可解除学生毕业就业的后顾之忧,也可使企业有计划地框建合理的人才结构,增强发展的活力 。这样,中专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山东职教网 电话: 17096005106
在线QQ:2796157820